“我扇了婆婆一耳光,带着儿子净身出户。”最近,这样的短视频经常出现在网络上。
短视频平台上存在大量相关视频,这些视频的内容也大都雷同。博主都会对着镜头,讲述自己婚后被丈夫、婆婆所刁难的故事,有的视频甚至连开头都一模一样。
(相关资料图)
不久前,类似的“凌晨三点我把73岁的老父亲赶出家门”的雷同视频,也在平台上风靡过一次。这些视频不仅故事内容高度重合,甚至连叙事手法都如出一辙。
老网民一看就明白,发布这些视频的博主是在依靠炒作“婆媳矛盾”引流,从而累积粉丝量实现变现。
平台:若真违规会进一步处理
眼尖的网友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多位视频博主虽然口音有差异,衣着、外貌也不同,但她们却都有着相同的“经历”:被养母带大,在打工期间与男友结婚,婆媳关系不好,最终带着养母和儿子净身出户……
大部分博主在视频的最后,还以“我来到了xx平台学习短视频,因为我看到很多普通人在这里逆袭翻身了,而且也确实赚到了钱”收尾,并表示自己也想通过运营短视频让“养母”和“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恳请网友们为自己点赞。
此外,在某短视频平台,有博主曾累计发布55个作品,近半数视频内容类似“扇了婆婆一耳光”,围绕家庭矛盾、夫妻关系进行讲述。
其账号下的其他视频内容则以带货为主,还拥有自己的网店店铺,店铺内共计56件商品,价格均在百元以内,累计销量892件。
记者拨打该短视频平台的举报客服电话反映该问题,工作人员表示,暂时无法核实此类视频或账号是否涉嫌违规,但后续平台会加强监管,如出现违规情况,会做进一步的处理。
专家建议:通过技术手段综合整治
通过检索关键词,记者发现,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些冲击大众朴素情感的视频虽然令人厌恶,但却让那些信奉“挨骂也是流量”的人频频得手,甚至形成网络热梗。
“我扇了婆婆一耳光”已变成烂梗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董子铭表示,这与碎片化的媒介环境关联密切:网络梗本质上就是碎片化的语言模因,它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由只言片语形成广为流行的烂梗,尤其不能忽视的就是技术因素带来的影响。
“流行梗”不仅简短易懂易记,还戳到痛点,引发共鸣,极易在网上被模仿和复制。碎片化的传播,则让它更加迅速地引爆了互联网。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建议,短视频平台通过技术手段,以及用户举报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整治,杜绝、减少此类型内容的泛滥。平台为了保护视频内容的原创性知识产权,以及保持视频内容的差异化,应该加大对其的监管和清理。
对于主播们靠编造、炒作婆媳矛盾引流,丁道师指出,如果任凭主播们“妖魔化”婆媳关系,可能形成不好的导向,从而导致社会性焦虑进一步加剧,不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团团有话说
平台上所谓的“正能量”视频每每刷屏,烂梗层出不穷,不顾后果。今天你“学会理财狠赚30万”,明天“养儿不孝不如不养”,怕的不是网友点赞,怕的是把段子看进心里,进而付诸行动。这类“剧本”的目的不是告诉你什么道理,不是帮你解决实际的问题,只是用一种故事化的手法,骗取关注,而他们所宣扬的价值观,只会激化矛盾、误导受众。拿理财类的剧本为例,说得天花乱坠,但最终都归为一句“赶紧报名培训课,九块九打开财富密码”,大肆宣扬“不劳而获”的价值观,请问没有劳动,没有付出,理的是什么财?
这类同质化的“烂梗”,正在污染我们的网络空间,平台要做的,可不仅要用技术手段把“剧本”审出来,更应该审出视频背后没有底线的低俗趣味和毫无真诚的销售套路!
我们共同生活在网络这样一个精神家园,无法避免会受其影响,而这些流窜于网络中的“烂梗”,犹如在饮用水中掺了杂质,必定会对我们身心带来负面影响。不论是创作者、网民还是平台,都应该自觉抵制制作传播虚假低俗、恶意营销的内容,不能等待乱象出现再去解决,而是要重新审视公众对网络空间的期待,从根源防治。各方合力共同维护,才能营造出利于我们身心发展的清朗网络空间。
(来源:北京青年报)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