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民众社区辣椒种植示范基地迎来丰收。
(资料图)
图二:桥炉村蔬菜智能育苗中心一角。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陈俊吉文/图
“菜篮子”抓得稳不稳,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餐桌是否丰富、“钱袋子”是否充足。今年以来,我市各地坚持把实施“菜篮子”工程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确保群众抓好“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巴州区桥炉村:
创新模式实现三方共赢
7月18日,记者走进巴州区玉堂街道桥炉村的巴州区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看到,满是用钢架搭好的蔬菜大棚,大棚内种的西红柿在前段时间被采购后,只剩下藤蔓和叶子留在地里发挥肥土的“余热”。不远处的蔬菜智能育苗中心里,青翠碧绿的蔬菜苗正在茁壮生长,两扇排风扇忙着将棚内的水汽排出,现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这个蔬菜智能育苗中心,运用的是分区育苗技术、物联网技术,实现全过程智能管控。”玉堂街道桥炉村党总支部书记张伟元介绍,育苗中心内主要培育大龙长茄、百盛西兰花、美娜319甘蓝等12个优良品种,同时还引进莴笋全年种植、蔬菜避雨栽培等15项新技术。“我们这里还有专门的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依托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麦金地中央厨房和本地蔬菜销售网点,形成集育苗、种植、冷链、包装、批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实现蔬菜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全链闭环。”
据了解,巴州区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2000亩、智能育苗中心1个、蔬菜大棚100余亩、气调库1处,配套建成产业道路10公里、提灌站1座、蓄水池4口等基础设施。年产蔬菜8000余吨,产值达3200万元。
对于桥炉村的村民们来说,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仅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也让他们的生活有了盼头。
“我一有空,就到蔬菜产业园做工,每天工资80多元。”今年50多岁的村民明利春告诉记者,以前村上没有发展蔬菜产业的时候,她和乡亲们都是种传统庄稼,一年下来的收入只够维持生计,一旦有个“天灾人祸”就得负债。自从村里发展蔬菜产业后,她的收入翻了几番。“每亩土地流转费650元,我自己还养了鸡鸭和猪,再加上务工,一年能挣2万块,现在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说起自己如今的收入,明利春的脸上乐开了花。
“我们探索‘村集体+业主+农户’模式,将三方稳定在利益链条上,实现村集体经济能壮大、业主有收益、农户可增收。”张伟元介绍,他们村集体负责流转土地、资产管理、基础设施维护、利益分配,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10万元以上;业主负责基地建设、示范带动、生产设施维护,预计亩均产值1.2万元;通过土地入股、园区务工、自种自收等,可长期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5500元以上。
驷马镇民众社区:
发展特色产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7月25日上午8时许,在平昌县驷马镇民众社区的辣椒种植示范基地里,成熟的辣椒在阳光的照耀下像火焰一般耀眼。不远处的居民正戴着遮阳帽穿梭在田野里忙着采摘、分类、称重、打包、装车,现场一片繁忙热闹景象。"我们6月份就开始摘辣椒,从早上6点忙到下午7点,每天可以摘2000斤至4000斤。"民众社区居民何茂林表示。
谁也想不到这充满生机的地方,早在几年前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驷马镇通过招引重庆江骄集团,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组织居民将这片撂荒地开垦出来发展辣椒产业,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地的撂荒问题,还为周边居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我每天的工钱是8小时60元,超过8小时就是8元一小时,现在每天都有活儿干。"今年60多岁的居民周仲芦表示,他以前只能种种庄稼,偶尔出去打打短工,现在产业发展起来了,他又多了一份收入来源。"这个工作轻松,现在日子有盼头。"
"我们今年在社区共种植辣椒150多亩,每亩可以产出2000斤至3000斤辣椒,预计收入达60万元。"驷马镇民众社区党支部书记周仲良表示,周边居民人均收入可达4000多元。"除了种植辣椒,我们还发展了莴苣、毛豆等蔬菜产业,以及100多亩牧草。一年算下来,人均增收700元至800元,集体经济可达50万元以上。"
"辣椒种植前期投入少,种植周期较短,收购的价格也有保障,所以发展辣椒产业是很有效果的。"驷马镇副镇长田辉钊介绍,今年以来,驷马镇实施"菜篮子"工程,把特色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重要抓手,带领群众发展辣椒产业2000余亩,有效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同时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